(一)
前两天去学校附近的雪板店,想着要不要换一个新的雪板。现在的雪板大概用了一年左右,还是蛮耐用的,只是滑起来的时候总觉得它不是最合适的。刚买回来就觉得它有点大了,但当时心想着刚刚入门就勉强凑合一下,现在遇到了一些动作上的瓶颈,就不自觉地开始找各方面的原因。
讲道理,无论是按照身高还是体重来比对,这个板的长度和宽度都比最适合我的尺寸要大一点点,但又没有大到离谱的程度。我拿着现有的雪板和卖板的小哥说自己现在的换刃总是做不到很丝滑,想要换个小一点点的板子。谁曾想,小哥的答复居然是:“以你现在的水平,换个小点的板子自然是会让你滑得更顺,但是你手里的这个雪板会帮你提高地更快。”
说他“一语惊醒梦中人”似乎有点夸张,但还是有种被教育和点醒的感觉。所以,我们滑雪的目的究竟是什么?而这些器具与我们之间又有着或是该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板子可以不只一个,可每段路,我们只能用一个。舒适和历练是道单选题。有趣的是,有时候也很难判断哪条路是舒适,哪条路又是历练呢。
(二)
今天是2022年的最后一天,早上醒来之后思考这一年与之前最大的不同在哪里,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词语是“孤独”。现代的社会似乎很习惯赋予“孤独”负面的色彩 --- 你若是和朋友说自己孤独,别人的第一反应往往是“那我们怎么能让你感到不那么孤独呢?”直到前两周,我的房东小姐姐(也算是我在犹他结识的最好的朋友)和我讲:”你确实过得比身边的大多数人都孤独,但我觉得你是一个能够享受孤独的人。“
这个月月初见了坡党的一个学长,我们在叙旧的时候,他提到了一个词语“集体生活”。我觉得这个词真的是可以很精炼地总结我出国前十年(2011-2021)的生活状态,也道出了这一年与从前的不同。在之前的十年里,虽然我们离开了父母和熟悉的环境,辗转于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可是身边总是有一群生活背景与人生阶段类似的朋友。即使是毕业走入职场,周围也少不了高中和大学小伙伴们的陪伴,过得依然像学生时代一样。
这一年的生活状态就很不一样,身边没有固定的朋友圈,也没有固定的可以一起出去吃喝玩乐的朋友。当周围的人积极地参加各种聚会的时候,我会刻意地去选择避开大多数喧嚣热闹的场合,也会刻意地在每周都保有足够多和自己单独相处的时间。当然,我也不是完全地自闭,这种方式反而让我有更多和喜欢的朋友一对一的时间,也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消化和反思经历的事情。这学期快结束的时候,我提议和一门课上的组员们做group debrief,本意是让大家开诚布公地互相提建议,可最后说着说着,他们就开始感慨这一学期都没怎么和同组的组员有除了课业之外的交流 --- 出乎我意料的是,他们又不约而同地接着说:”在这个组里,好像这学期也就和梓钰有过比较私人的交流。“ 我一边想着自己anti-social的人设就要这么崩塌了嘛,一边还是有点小小的安慰吧。
孤独是一种境遇,也是一种心态。境遇在于身边的大多数人确实处于人生的不同阶段,我也不愿意去更有效率地结交更多的人。心态则在于,无论是与他人的界限,还是和自己的独处,都是现在的我十分看重的东西。当然,孤独也不会常常都让人感到自足与平和,恋旧或感伤的体验,就都当作是成长和修行吧。
(三)
我们学校的圣诞假期往往是两周,唯独今年是三周。说实话,现在两周过去了,我还是挺希望能快点去上学和上班的。倒也不是假期过得不开心,而是有种放松够了又满血复活的感觉,我昨天便真的忍不住去公司上班了。
之前在咨询公司的时候,我曾经调侃说自己的工作就像做作业、检查作业和交作业的过程。每个项目都有一个八九不离十的scope,我们只需要给出证据确凿、逻辑缜密并让客户满意的答案就好。在公司工作嘛,感觉就完全不一样,得出结论的过程自然也需要证据确凿和逻辑缜密,但是答案怎么说就是一门艺术了。和咨询工作不一样,答案本身不是结果,目的是让公司其他人听了之后有所行动。在公司里很多时候的工作其实是给自己和不同部门的老板们留作业,而为什么老板们要花时间做你留的作业又是一门艺术了。
刚刚发现很有趣的一点,我2022年最后做的工作是和乙方制作团队就customer focus group的后期视频剪裁对接,而2023年的第一个会议是和公司宣传部门商讨明年的对内宣传策略。虽然我自认为工作的大部分时间是和搞数据分析的人对接,但好像不知不觉中也不得不和搞内容创作的人保持非常紧密的联系。
来美国这一年多的时间,身边有同学同事说我是个非常擅长讲故事的人,也有朋友提出相反的看法,觉得我过于依赖hard facts,而不懂得去欣赏说话之道的价值。这些评价也让我去反思对讲故事这项技能本身的看法,以及对自己未来的规划和定位。怎么说呢,我真心觉得,能讲好故事是有力量的,也是令人敬畏的。可正因如此,它也是一把双刃剑 --- 用准了地方,事半功倍;可若是掺了些不纯的私欲和杂念,那便成了蛊惑人心的伎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