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和室友一起看了张艺谋导演,1994年上映的电影《活着》。这部电影被赞誉是张艺谋最出色的作品, 同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齐名, 并称国语电影的三大巅峰。 《活着》改编自余华的同名小说, 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作品。 在开始讲电影《活着》之前,我想先聊一聊自己所读到的余华。只看过两部余华的作品,《兄弟》和《第七天》。 余华的几部小说都是通过第一视角描写一个故事,有的前后跨越几个年代,比如《活着》,有的则描写短短的一周发生的事件,比如《第七天》。不论整个故事前后跨越多长,也不管时代背景,这些故事给我们展现的不外乎生活的无奈和现实的冰冷。这几部中,最有特色的个人认为是《第七天》。这部小说是从一个已逝之人的角度讲述他生前的故事,也从他死后遇到的人和事来论述生活的荒诞(看的时候有想到《可爱的骨头》哈哈)。总之,在看电影之前已经基本上可以了解到电影的基本曲调。像余华其他的小说一样,《活着》一定不会是一部让人看得很开心的电影。
现在来说说电影。因为没有看过原著,所以以下内容都是基于电影的探讨。虽然故事本身有很多支线,但是本文会只会跟进徐福贵的一生,概括主线剧情。
开场时故事的时代应该是1947-1948年。电影的最开始描述徐家少爷徐福贵嗜赌,把徐家唯一剩下的院落输给龙二。徐福贵的父亲当场气绝,而他的妻子徐家珍也因为徐福贵的屡劝不听而万分失望带着自己的女儿凤霞和腹中怀着的孩子离开了徐福贵。在这一刻,徐福贵已经失去了一切。电影中徐福贵走出赌场面对离开的妻子,撕心裂肺地喊“什么都没有了”的时候,就是这部电影真正的中心展开的时刻。徐福贵不再是一刻钟之前的阔少爷,他现在一无所有,只剩下病重的母亲需要他赡养。他悔悟,但是已经无路可退。现在他所能做的,就是活下去,活着。
在之后的一年内,徐福贵变成了一个普通人。摆地摊做生意,在寒风中蜷缩着,经历了一切过去的他不会去考虑的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可是在那个时候,他心里活下去的欲望也许并没有那么强烈。如果他的母亲去世,他大概也会在犹豫之后选择死亡? 给他真正带来活下去的希望的人是他的妻子,家珍。家珍看到了徐福贵的不教和没落,但是她也看到了徐福贵的悔悟。让这整个故事继续下去的契机就是家珍的回归。与此同时,她还给徐福贵带去了当时在她腹中尚未出生的儿子徐有庆。徐家珍是值得尊敬的。在徐福贵还是少爷的时候,她劝戒他别再赌博。被伤透了心后下决心离开徐福贵,却又在徐福贵没落之后选择冰释前嫌,回到徐家照顾徐家老母,跟徐福贵同甘共苦。放到现在,甚至是放在当时,也定会有很多人认为她傻吧。当初能嫁到徐家,想必徐家珍娘家也不会特别贫穷。从她讲述自己从娘家带出一部分钱这件事情也可以推测出徐家珍的娘家即使不富有也一定过活得比徐福贵现在要好很多。所以徐家珍作出这样的决定是我并没有预料到的(当然鉴于家珍是巩俐饰演的,所以肯定不会就此路人)。不过好歹徐福贵也还算争气,在后来的日子里都没有让家珍失望。
家珍回来之后,徐福贵向当年戏班班主龙二,也就是设计占有了他家产的人借了皮影用作谋生的工具。这一箱子皮影之后也一直都穿插出现在整部电影中,皮影虽然在文革初四旧的时候被烧尽,箱子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一直到电影结尾。徐福贵从此的人生跟那个皮影箱子一直都紧密联系着。从某种角度来说,我认为这个皮影箱子是对称于徐福贵或者说徐福贵一家的。箱子能一直保留下来这一点对应于徐福贵的“活着”。回到电影。在某一次远行表演皮影戏的时候,徐福贵一行人被国共内战时候撤退的国民党军队带走,那年是1949年。在跟随国民党部队撤退的那段时间里,徐福贵跟戏班舞皮影的春生结识了一个国民党老兵老全。老全是为了寻找部队中自己的兄弟们才留在溃败的国军部队的。某次偶然得到一壶酒,三人喝得烂醉,第二天醒来发现被同行的国军留在了战壕中。在徐福贵和春生游荡于驻地的时候,发现了满地尸体。那是前一夜被冻死或是因伤死去的国军士兵。看着满地的尸体,春生对徐福贵说“福贵,咱们可得或者回去呀”。这是他们此时此刻最大的希冀。对徐福贵来说,什么都没有比回家跟自己的妻子孩子过生活好。投降解放军之后,徐福贵如愿回家,而春生则参与解放军继续南上。
待徐福贵回到家中,凤霞已经因高烧变成哑巴,自己的母亲也在期盼儿子的回归中去世,死前都没有瞑目。面对这一切,徐福贵并没有表现出多少分的震惊或者难过,对母亲去世和女儿失声两件事都只是表达了询问。逝者如斯夫,过去的已经过去。他经历过大起大落,现在他对生活的期盼也只是好好生活下去罢了。这次再回到家中,原来的镇子已经被解放。他目睹了标上地主反革命标签的龙二被带上刑场,却不敢看他被枪毙的画面。他害怕,害怕若当初自己没有把家产输给龙二,那被枪毙的就是他自己。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命运就是这样一个喜好留悬念的剧作家。
在大炼钢铁的大跃进时期,徐福贵为了保全自己的那箱皮影而自愿通过表演皮影戏给炼钢的小镇居民提供娱乐。一切似乎都在变得更加美好。徐福贵对自己的儿子有庆说: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等牛长大了,共产主义就到了。这是他的美好愿望。活着,一步一步慢慢走,往上走。万万没想到的是,在一次事故中,年幼的儿子有庆死了。最令人绝望的从来都不是没有希望,而是给予你一点点希望,让你慢慢把那点希望放大再放大,当你已经被放大的希望蒙蔽双眼,眼前看到的满满只是希望之后,一下子将它戳破。就像把一个人缓缓送上高坡,再让他重重地跌到谷底。在经历那样裂心的疼之后,对痛就在一定程度上免疫了。从电影来看,曾经期盼着的独子有庆死去之后,徐福贵表现出的痛苦和绝望就像他当年在赌场外第一次感受到失去一切的悲凉一样撕心裂肺。那之后再没出现过。一次一次受伤,对伤害的阈值不断提高,直到麻木。但是有怎么样呢,还是要活着,依旧要活下去。
时间过得很快,凤霞到了该嫁人的年纪。家珍和徐福贵给她找了婆家。又一年,凤霞要生孩子了。那是文革时期,医院的医生教授都被当作学术权威被关了牛棚。医院里只有医学院未毕业的红卫兵。唯一的女儿凤霞由于产后大出血处理不当去世,留下了徐福贵和徐家珍的孙子,馒头。电影的结尾, 徐福贵把馒头买的小鸡放在了曾经放皮影的箱子,又对馒头说了一段曾经对儿子有庆说过的话:小鸡长大了就变成了鹅;鹅长大了,就变成了羊;羊再长大了,就变成了牛。当馒头问“牛以后呢”的时候,徐福贵犹豫了。他没有像之前一次那样回答说:牛以后就共产主义了。家珍接过话,说“牛以后,馒头就长大了”。
我想,这一家人对未来的生活依旧是抱有希望的。但是话说回来,经历了那么多,他们也理解到所谓希望,是一个非常虚无飘渺的东西。对未来的期盼,最好的就是适度而止,因为一旦持有太多的希望,那么希望破裂的时候打击将是巨大的。至于最后关于“共产主义”那一段,我的理解是:本身共产主义在这里只是代表了美好的生活这样一个理想,跟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理念本身没有直接关联,最末的时候,也许家珍和徐福贵都已经无法再抱有那样对生活的憧憬,剩下的只是想要活下去,走一步看一步的简单想法。
徐福贵所经历的几次大起大落,除了第一次之外都跟时代背景都非常紧密的联系。国共内战时期被带走,期间母亲逝世女儿失声;大跃进时期儿子死于事故;文革时期女儿死于产后大出血。假如他没有被国军带走,母亲就不会死不瞑目,女儿也许不会高烧不止变成哑巴;假如疲倦的儿子不被带去学校炼钢铁,就不会因为睡着而死于事故;假如红卫兵没有占领医院,医生教授没有被关牛棚,女儿也许就不会死于产后大出血处理不当。可惜这一切都没有如果,因为对整个时代来说,每一个人都跟蝼蚁一样渺小。大多数的平民百姓都没有办法以一己之力改变整个环境,他们所能做的只是适应,然后活下去。这部电影最终反映的必定不是徐福贵一家,因为这样的家庭也许有千千万万;它反映的也不是那个时代的艰辛,因为更难以过活的年代也曾存在过。它反映的,只是一个简单却负面的想法,即:不要想着去改变一个时代,顺应它,活下去。余华自己说过: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换句话说,“活着”本身就是一个目的。苦难或者幸福都是在追寻“活着”这一条道路上顺带获得的东西,于结果来看也许并没有那么重要。于是为了活着这一个目的,我们要学会坦然,就像经历了跌宕一生的徐福贵在极度悲伤之后的坦然。
就我自己而言,现在还没有办法体会到那样一种为了活着而活着的感觉。《Zen and the Art of Motorcycle Maintenance》书中说过类似这样的内容: People live to live, few question the reason why we live. 那些question why we live的人,也许会在自以为找到了所谓活着的意义之后又发现It never was. 也许 It was never anywhere, but everywhere.
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想到两个词组purpose of life和purpose(s) in life。在我看来,purpose of life is universal, but purposes in life are up to individuals. We may never be able to comprehend the purpose of life, but we can find purposes in life. 所谓的理想和希望,无非就是我们给自己定义的purposes in life罢了。可以去设定并追寻这些希望,是一种自由,也是一种privilege。当客观条件使我们无法自我设定purposes in life的时候,purpose in life和purpose of life也许就没什么区别了,也就像电影的主题那样“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科学告诉我们:我们只是生物圈的一小部分,也许我们的“活着”只是一种自然规律而已;宗教告诉我们:我们是神所创造的,我们活着的目的也是神计划的一部分(当然 不同宗教信仰教导不同);可是毛爷爷告诉我们:“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为何要去在意purpose of life呢,去探寻并追寻自己的purposes in life就好。It is never everything, but has to be somet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