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论学得多么痛苦,学校也始终是最后的象牙塔。
2018年Fall Semester,我申请了一个学期的Gap。做出这个决定也不过是一瞬间,说要时间仔细考虑权衡利弊却直到不得不做决定都并未真正思考过。想,就去做了。
在大家陆陆续续回学校上课,陆陆续续为Deadline和Gpa开始担忧的学期,我一个人来到北京。只是来了两天,仅仅窥得冰山一角便感受到了一丝走出学校才会感受到的来自生活的蔑视。
在来北京的高铁上我才开始寻找接下去四个月的住所。北京是一个很贵的地方。我的工作地点在四环附近的京东北辰,附近的整屋月租均价大约在6000左右,而合租也达到了3000左右,这还是不排除中介费的长租价格。原本想着或许可以在各样的论坛找到合租的人就像在美国的时候一样,可实际上,除了几个特定的平台比如58同城和赶集网以外,从论坛联系的难度要大得多,具体体现在联系租客的周期长,很少找得到短租这些点。再加上现在是开学伊始,不太容易找到学生转租(也或许是因为国内大学生住宿舍多)。像诸如58同城之类的平台上能找到的出租房大多来源于连锁品牌比如链家、自如、蛋壳公寓(btw 自如似乎是链家的子品牌)。在整租价格直逼工资甚至超过的情况下,合租成了唯一选择。
下午三点到北京,我就坐上了地铁去和租房平台的线下管家见面看房。这些房源大多是从业主手中收购的老小区,经由简单装修转租。装修之后的小屋风格十分统一:白色石灰粉刷的墙面,一床一桌一衣柜。四环附近3000月租的房子是找不到干湿分离或者甚至独立卫生间的。不少屋子里已经有人居住了,但是几乎不会有人布置屋子,也不会将任何东西放置到公共区域(怕丢吧,毕竟未经通知就会有人来看房入住)。 在最早看房的时候,一进入屋子就有一种不舒服的感觉。即使屋子还算干净,也没有气味,也还是有一种不喜欢的感觉。跟线下管家提了一句,被他一语道破说:是因为没有生气。就像是从无人居住的简装房,没有一丝生气,我想这就是我那不舒服感觉的来源。大概是因为在美国找sublet习惯了,对出租房的期待就是一套正常居住的房子,有着必要的装饰、家具和生气。
找一间价格合适位置合适的租屋已经不容易,还要考虑公共交通的便利程度以及周围店铺的完整性。花了半天搜寻无果,在大了十几个电话之后终于在第二天找到了合适的房源。预算也被迫从3000涨到了4000每月。
这两天同线下管家聊天不少,他们中的不少人也是北漂,住的房子大多是内部打折之后的租屋。拿着六千的月薪住着2500一个月的房,也是不易。
在学校的时候自然是不需要担心太多生活问题,即使是实习也抱着同真正踏入社会完全不同的心态。今天同wzy聊到这个问题,我说:未毕业实习的时候考虑的是能拿多少零花钱,走入社会之后还要担心能存下多少钱。想着攒下钱买房,结婚,未来孩子的学费等等,当这些不再只是闲谈间遥远的事情之时,社会就变得intimidating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