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为Deepmind制造的人工智能AlphaGo在围棋战场上四比一战胜韩国职业九段选手李世石,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又被老百姓们搬上了饭桌。这次比赛可以说是打破了人类在围棋比赛上针对计算机的不败纪录。围棋本身是一种相当费脑力的体育竞技,主要原因是围棋虽然规则简单,但是棋路千变万化。以往的计算机都达不到可以跟人类选手进行围棋对战的计算力。普林斯顿大学数学系的研究人员曾经计算过,围棋的合法棋局一共有208168199381979984699478633344862770286522453884530548425639456820927419612738015378525648451698519643907259916015628128546089888314427129715319317557736620397247064840935种!这是一个惊人的171位数!当然,即使是现在实现的AlphoGo也并未在对战的时候计算所有可能的下棋方式。AlphaGo通过一套用于评估当前形势优劣的算法,以及估计顶尖人类选手会下的位置的算法来筛选更可能取胜的棋局进行深入计算和模拟。
Category: Random
你会作出什么样的选择?
日前与朋友去哈尔滨旅游。饭桌上,我们聊起一个话题:街边遇到乞讨的乞丐,是否应该给他钱。我们各自的观点都很明确。朋友觉得不该给,而我则认为应该施舍。从朋友的角度来看,那些四肢健全的乞讨之人完全可以凭借自己的力量去寻找合适的工作,起码可以不靠社会的同情心过活。这些乞讨者之所以存在,多半还是因为自身的惰性,宁可贱卖自尊也不愿意付出汗水。还有的,或许的确在生理上不适合工作,即便如此,他们也应当可以寻求救助站的帮助,而不是沿街乞讨。更有甚者,借着乞讨者的身份行骗。在媒体越加发达的现今,时常有这样的事情被曝光报道。 就拿最近的一则新闻来说(原新闻链接),在英格兰康沃尔郡乞讨数
一幅海报引发的思考
过年期间拜访了一个低保的家庭。家里面住着三个人,我管他们分别叫:Z姥姥,S爷爷和P舅舅。Z姥姥和S爷爷是老两口,但我也不知为何自小以来我叫他们姥姥和爷爷,而不是姥姥和姥爷,或是奶奶和爷爷。P舅舅是他们的二儿子。 Z姥姥不识字,一直没有正式工作,靠给别人家看小孩挣钱,我就是被她看过的最后一个小孩。那时候爸爸常年在外地出差,妈妈工作又忙,就白天给我送过去,晚上再接回来。据说,我说话走路都是在人家家里学会的。 这些年来,我只要回哈尔滨并且有时间,妈妈就会带我去他们家坐客,今年过年自然也不例外。这次去,我发现他们家原本毫无装饰的墙上多了一幅海报,大小占了将近半面墙,内容我觉得你一定猜不到。海报的中央是习大大和彭妈妈脚踏红地毯在某国出访的照片,背景是五个他们出访过的国家。
石头 剪刀 布
【事先声明:此文只是PO主抛出的一块砖】 去年年底,一份关于“石头剪刀布”与博弈论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成果入选BBC“2014年度科技新闻亮点”【此处需要一个惶恐的表情......】虽然我对他们用博弈论研究“石头剪刀布”的制胜策略并不是很感兴趣,但我却一直觉得“石头剪刀布”是个很神奇的游戏。 这个游戏的规则和正常的逻辑有些不一样:根据property of transitivity, if A>B, B>C, then A>C;然而,在石头剪刀布中,却可以出现A>B, B>C, C>A同时成立的情况。稍微直观一点的理解是,没有谁永远是赢家,也没有谁永远是输家。 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不是参与者怎么出石头剪刀布来提高自己的胜率,而是把参与者直接假设为石头剪刀和布。这两个问题最大的区别在于,第一种情况里参与者可以选择出的手势,但是第二种情况里参与者被固定了自己的身份。 假设石头剪刀布分别是A、B、C。如果从中任意选出两个PK (假设是A和B),输的被淘汰,赢的一方再和第三方(假设是C)进行PK。有趣的是,最终的赢家将永远是最后参与PK的那一方(即C)。想一下解释其实也还算明显:因为根据规则,可以赢C的那一方一定会在第一轮输给C可以赢的那一方。根据这个结果再往下推一步,我们会发现:在石头剪刀布同时存在的system里,没有任何一方会主动挑起竞争,即使是和一个自己肯定会赢的对手,因为把比自己弱的那方(也是比第三方强的那方)消灭的结果就是自己最终会被第三方干掉。因此,除非是自己“活腻歪"了,没有任何一方会先挑事儿。蒽 Scissor, Paper and Stone will live together happily and peacefully thereafter. 这个结论有什么implication呢?
读《一滴为陌生人流的眼泪》有感
I 这种故事频繁发生,但这个故事很特别。故事不短,我慢慢说。 他周末带着9岁大的儿子到城里卖水果,谁知一辆渣土车忽然侧翻,将孩子压在了下面。孩子被送到医院时不省人事,需要马上做手术。“他哆哆嗦嗦地把身上的几千元取出来,告诉医生,放心,只管手术,钱有的是!” 此时,笔者刻意强调,“他说这话的时候,是发自内心的,绝没有任何虚夸的成分。” 只是他低估了接下来日子里的各种费用,每得知一个项目的费用,“他的眼神里就流露出揪心似的疼。但疼也仅是瞬间,然后马上变成了决绝。”“没事,我回家卖屋去!”他说得斩钉截铁。 他是一个既当妈又当爹的男人,一个因为安全事故失去了左腿的男人,一个仅仅拥有那套价值十几万元的楼房的男人。然而,这十几万元并没有花完,孩子最终还是因为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得知孩子的死讯,“他只是呆立了一会儿,然后慢慢瘫倒在地,一脸木然。”过了好久,他才爬起来说了二字,“谢谢!”医生们潸然泪下。 这时候他说,“医生,您是个好人。孩子的命运是老天注定的,谁也怨不得!我们谈不上认识,您却能为一个陌生的孩子掉眼泪,辛苦您了!”
对一套漫画的思考
例行刷微信上关注的几个公共主页,很意外地看到了这样一套漫画 http://www.storypick.com/meaning-of-life-comics/ 听说这套漫画在Facebook上已经gone viral,的确是很有趣。看完前面几幅的时候,没有理解作者画这一套漫画的目的。猜测作者大概是很悲观的人,或者四大皆空?但是无法反驳。从大了看,很多人的一生就是这样平淡无奇。出生,上学,毕业,结婚,生子,养家糊口,退休,离世。可是真的大家的生活都是这样平淡无奇吗?漫画的下半部分告诉我们:不,在相同的主线任务框架下,让你的人生充满意义,变得更加美好的是那些细节,那些经历,那些支线,那些体验。 漫画的标题是:What Is The Meaning Of Life? 虽然漫画本身并没有给我们一个答案,它却给了我们另一个看这个问题的视角。“生命的意义”与“人生的目的”这样宏大的哲学命题被无数人亘古追寻,从来没有人能很好地回答。可是换一个角度来想,我们并不需要找到meaning of life。反倒是当你知道一个究极的问题的答案之后,也许什么都不剩下了。那种search for answer的过程所带给你的快乐不复存在。
关于这个世界的碎碎念
我一直相信,这个世界不存在偶然。 手机丢了。由于之前那张电话卡是Bridging Course时找英语老师帮忙办的,我不得不再麻烦她和我一起去Starhub补办丢的那张卡。我们已经大概三年没有联系了,不过她似乎没有怎么变,依旧有穿透力的笑声,依旧有个性的课程安排。我前些天还在太太学妹的票圈看到她带所有初三的学妹出去玩儿的照片,对我而言,看着这些照片真是回忆满满。 我们约在了一个商场的麦当劳里。她到的时候已经将近下午三点了---因为她还没有吃午饭,她说先在麦当劳里grab一口再去办吧。谁知,这一grab就是将近两个小时。
得不到的总是最好。
感觉自己总是在憧憬得不到的东西。 比如之前看上了一款杯子学校旁边的星巴克却卖完了 我就可以跑遍十几家星巴克 而故事的结局是我依旧没有买到 于是从此对它念念不忘。 比如看到上了大学的同学带上了大桥高中的校服和作业本以纪念高中时光 突然后悔自己当年无情地离开 突然想回到记忆中的红楼找到我所期待的青春。 可是我也知道 也许我执念的杯子并没有那么好看 也许高中的生活并没有我所以为的那么美好。 可是依旧会傻傻地渴望着 遗憾着自己得不到。 之前跟人讨论这种想法的缘由 唯一plausible 的解释大概是 得不到是因为争抢的人太多 这种competition就更让自己觉得喜欢的东西是美好的是值得追寻的。 诚然这不是一个严密的解释,但这样的解释至少让我觉得自己的执念不完全只是一时兴起。起码还是有一些道理的。
冷漠如我
心想着在睡觉之前来这里看有没有新的文章,读了某少年发的《贫穷比绝症还残忍》,然后就失去了倦意。看故事的时候心里就是酸酸的,虽然并不能哭出来,可是还是觉得很难受——怜悯他们的贫穷,哀叹世界的不公。笔者在文章后半部分写到:“素不相识的病人在世界某个角落的某个医院里去世这样的事情必定每天都会发生。我们不在意,只因为他们太遥远,与我们毫不相干。对于他们,我们也许会有一刻的怜悯和同情,但过不了多久,又各自回归自己眼前的生活,跳进只属于我们自己的是是非非”。读到这儿,我很惭愧。也许,人心是软的,我们可以被很多东西打动;可人心也是冷的,我们很多时候会选择冷漠、无动于衷。不,我不应该一概而论,与其说是“人心”,不如说是“我心”。提到冷漠,不禁想到自己经历的几个小插曲。
贫穷比绝症还残忍
昨日深夜刷知乎日报时看到这篇文章 《深夜惊奇 无力回天》。 这篇回答从一个医生的角度讲述了两个病人在医院中度过的时光。两个病人,一个消逝,一个注定终生偏瘫在床。 看到文章说的一段,我的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一个农村老父亲带着年轻的儿子来看病。 18 岁吧,右侧颞叶的动静脉畸形,继发癫痫,发作频率颇高,影响到了正常生活,为此休了学。 病不复杂,很适合手术,手术后癫痫控制也应该会很好。 主任:“手术吧,这个不说了,手术指征明确,效果应该不错的。” 老父亲回答的也很干脆:“我们还是吃药控制癫痫吧,没有钱做手术啊” 主任:“这个吃药效果不会太好的,而且最危险的是怕出血,这是一个不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出血,这个可是致命的啊" 儿子可怜巴巴地望着父亲 老父亲看了一眼儿子,又环顾了我们。掩面失声痛哭 “我也知道,我也想给他做手术,可是真的没钱啊。”